【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调研等领域,集中组建了近170支校、院团队,进一步推动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青春动能。
文学与新闻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
巴山蜀水话同心,普语新声润乡情
7月9日,文学与新闻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巴南区木洞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木洞镇,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街道工作人员等方式调研木洞儿童语言教育现状,发现部分儿童因方言习惯导致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等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团队精心设计拼音游戏、绕口令接龙、绘本朗读等互动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学校留学生参与教学,并享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带领孩子们唱山歌、学舞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实践团成员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帮助木洞镇的孩子们“正音”,深入感受普通话独一无二的魅力。实践团以语言为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工商管理学院“‘津’彩乡兴,智管领航”青春助农团
青春逐梦乡村路,实践赋能振兴途
7月7日至10日,工商管理学院“‘津’彩乡兴,智管领航”青春助农团在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走访当地全优花椒企业,学习九叶青花椒品种特性及原料筛选标准,体验冷链仓储管理流程。成员参与花椒咖啡制作,记录从选料、配比到烘焙的关键工艺,亲身感受产品独特风味。同时,助农团在时光驿站开展特色直播带货活动。当地专业直播团队与农户协作搭建专区,助农团成员手持特色火锅底料,从配方工艺到烹饪应用展开细致推介,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为特色产品打开线上销路,让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品“走出去”。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特色花椒产业展示、创意产品开发与数字化营销,深入探索“农业+科技+文旅”融合新路径。助农团通过这场扎根乡村产业的实践课堂,让成员深入产业全流程,提升对接市场、创新突破的能力。

校团委“乡约金鳌村,青绘振兴景”社会实践团
文旅赋能绘新景,青春聚力助振兴
7月7日至10日,校团委“乡约金鳌村,青绘振兴景”社会实践团深入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开展文旅宣传主题活动。实践团调研金鳌村的历史风貌及地理位置,走访拍摄当地特色“金鳌十二景”,剪辑专题文旅视频,完整展现金鳌村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为宣传推广提供生动的影像素材。同时,实践团成员们深入调研“清廉村居”与“非遗小院”融合路径,学习村务公开、议事监督筑牢廉洁根基的经验。通过沉浸观察与交流,助力推广社工、农户、企业联动模式,为蚕丝扎染等非遗技艺的全链条发展及传播建言献策。此次实践不仅使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基层治理创新与文化赋能产业的活力,锻炼了调研分析、沟通协作与传播推广能力,更提升了走向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实践团成员们将持续把田野洞察转化为可操作的产业升级方案,把“清廉”经验与非遗活化实践融入学术与规划,积极探索青年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渝见凉山”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团
法援进凉山,法治促振兴
7月7日至10日,“渝见凉山”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团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开启了一段服务基层、传递温暖的志愿之旅。团队师生走进凉山甘洛县吉米镇阿沙莫村搭建起彝汉双语模拟法庭。在反家暴的庭审演绎里,展现对弱者的守护;在反霸凌的情景再现中,映照着对少年的呵护。彝族队员负责全程翻译,让法律条文跨越语言隔阂,庭审后递出的普通话手册,载着沟通无碍的期盼。校企协同的捐赠现场,崭新的生活物资堆成小山,助学款紧握在彝族孤儿掌心,每一份帮扶都像一缕暖阳,融解山区振兴路上的冰霜。同时,团队师生走进甘洛县“爱心蜀托”公益性暑期托管班,防诈骗情景剧让学生们看透诈骗套路,将“三不”原则刻入脑海。志愿者们以剧中案例为骨架开展“微模拟法庭”,法官、公诉人等角色按程序履职,不仅让法律条文有了温度,更让法治精神悄然生长。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法治的种子借由双语庭审扎根民心,在彝乡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温情与规范共生的画卷。

机械工程学院“红岩铸魂乡土情,机械赋能振兴梦”实践团(支坪分团)
科技赋能强引擎,产业助力谋发展
7月7日至10日,机械工程学院“红岩铸魂乡土情,机械赋能振兴梦”实践团(支坪分团)赴江津区支坪镇白溪社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实践团联合“星包装”协会,深入了解当地农产品的品种品质、销售情况及销售需求,为支坪镇白溪社区李子园农产品外包装设计构建“调研—设计-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成员们立足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特长各抒己见,就李子园农产品的经销以及外包装设计展开讨论,提供可行意见及方案。同时,实践团开展大学生科普进社区活动,在“探索循迹小车”课堂上,成员拆解模型讲解智能控制原理;在“激光雕刻木牛流马”实践课上,成员用激光雕刻机复刻古代机械,直观展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走进智能时代,拥抱AI变革”工作坊中,成员将NAO机器人带来现场,用通俗语言解析人工智能原理,让科学探索的种子从童年开始萌芽。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
“青”力助白溪,智链新乡村
7月7日至11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商、物流、大数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组建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创新转型”“护水童行”“直播赋能”三维实践,为江津区支坪镇白溪村振兴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电商专业学生与农户探讨产品卖点,物流专业学生实地测绘运输路线,多学科协作制定白溪村农产品物流一体化方案。在学院电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团队完成了“从0到1”的直播体系搭建:甄选设备、创建账号、调试系统、设计商品橱窗。直播间内,学生主播们巧妙结合白溪风土人情,讲述农产品故事,首播即实现流量突破。后续复盘会上,团队梳理总结直播完善计划,为村集体持续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实践团聚焦乡村治理短板,结合当地水域分布特点,开展儿童防溺水知识讲座。团队成员入户走访,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文化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项调研,为农户提供产业发展案例参考。实践团成员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力量绘就发展新图景。
